NEWS

资讯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资讯

中国收藏大家任楠提出:“史前古玉十二字鉴定法”
发布时间:2022-8-9 18:20:38      点击次数:890

1.jpg

从事红山古玉收藏近40年的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玉文化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红山文化珍宝馆馆长任楠,最近提出“史前古玉十二字鉴定法”,在收藏界被称为鉴别红山古玉“任楠方法”。据了解,任楠的“史前古玉十二字鉴定法”是对史前古玉进行传统“眼学”鉴定与高科技鉴定并举。这12字是:净、熟、肥、透、葬、孔、坑、缩、次、过、浆、神。

1、 净:因玉表浆层的包裹,在玉体上便会形成一层与外界土壤之间的隔膜物质呈壳状半透明紧裹状态,致使古玉产生这种视觉净感,真品红山玉多表现为虽有浆却不显脏烂的感觉,一件玉器要根据表层信息来判断其成因和对应成因的应有状态是否符合工上自然态质变规律!而仿品则都呈现脏、烂、模糊之感。

2.jpg

2、 熟:红山文化玉器整体因水.时间和地热、地压.地层的深度等物化的作用玉器会变软而产生的一种质的变化并产生失透感,玉整体呈现水充盈状态由如煮熟的萝卜,经电子扫描测试,其含水量明显高于生玉。此特征要注意区分老料仿品,老料仿品表层无自然态。

3、 肥:红山文化玉器显现的肥油状物质(解理)多存在于透闪石材质的玉器中,其表象与原材质有明显色差,其所处部位应与玉体存在明显凸起或凹陷,边缘清晰且带沟槽。

4、 透:因地质原因,某些坑口的红山文化玉器会呈现整体胶冻质的透光感.或因水融失色,有些也表现为局部不规则斑块状透明和失透感,此种透明不是玻璃般的通透感。

5、葬:红山文化玉器的葬香味,因其埋藏年代特别久远,故大多表现为相对单一的土香味,而年代越靠后的葬玉则有明显的墓葬味。

6、 孔:这里所说之“孔”专指目测不能观察到的细微孔洞。红山文化玉器上的自然态微孔孔型为不规则型或几何型,孔边沿部位会下陷或翘起。因孔洞内易积水,必导致土壤中物质色素顺孔而入聚积,久而久之,以洞为中心点,有色向四周晕散现象,形成由內而外的质变且变软融缩并在外表层残留同质岛型凸点,玉质也会随晕散而产生质变,这质变也会由内部向外展开.由如烂心萍果态.孔壁内多见支撑状晶簇。

3.jpg

7、 坑:坑需借助高倍立体电子显微镜观察,红山文化玉器自然态坑边缘凹凸立体感强,如山峦起伏,有层次,其边缘多为下陷或上翘,坑内有坑,呈梯田状,边缘清晰,坑内与坑外相比,坑内解理态质变应明显,呈脉象和晶体状且多有吐灰现象,少数坑壁与坑底也有鸡爪状晶体。

8、缩:红山文化玉器表层因水融蚀会导致玉体体积局部或整体减缩且对应硬质和同质残留多呈解理态如骸晶和岛状同质残留,此种现象的观察必须注意考虑玉体在土中的埋藏方位和水融严重部位如裂处.玉器单薄与边缘和孔洞沁门处,土中朝下端等.必存在局部减缩,减缩部位必有对应色与质的内质改变,缩部有明显色变的且存在明显界线与台阶呈随型包裹态,

9、次;是指古玉表面会生成“次生物”。所谓次生物,就是在玉上的一些颜色、成分都不相同的物质,有的还会导致玉的变质。玉器,尤其是高古玉器埋在地下几千年,必然形成次生物。它是随着红山古玉年代的推移而不断“长”出来的,这也是造假者造不出来的。

4.jpg

10、过:红山文化玉器的“过”渡.必须注重其在土中的埋藏方位,处于土层最下端水浸蚀时间最长,故其质变最严重呈失透感,玉软沁方入,形成减缩态.质变与色变向上依次渐变呈包裹状,色与质变也有随裂和孔为中心向外扩散且呈三色过渡状且呈胶冻感。

11、浆:红山文化玉器的浆层用手推摸其表面,有如同推干肥皂时的感觉,阻而不黏,而仿品推之则多为滑腻感,因为目前仿品多用注蜡法仿制浆层。真品浆层如同糖葫芦外面的糖壳,质密而透明,有些真品固化了的浆壳表层上还会产生自然皱褶和非直线性纹脉.且出灰浆对应质变沁残点。

5.jpg

12、神:即“神韵” 顾名思义,所谓“神韵”,“神”者,神态、神采也,这是属于表象的视觉感受;而“韵”者,气韵、韵味也,是属于内在的心理感受。神韵之美,它既是一个美学概念,也是一种自然的古朴的审美标准。红山古玉的神韵之美应体现在鬼斧神工之态.“神”在十二个字中最重要的鬼斧神工之概念,而一般仿制的东西都让人感觉形似而神不在。

各个时期古玉的鉴别要点

一、史前文化的红山古玉鉴别要点;

6.jpg

1、一定给你一种古拙的美感,很神秘,朦胧的,抽象的,因为人们把它当做与天沟通的神物,及其的崇拜。

2、给人一种圆润的感觉,即便是阳线,凸起的弦纹是一种宽浅的直线纹或带状纹,粗而浅的阴刻网状纹(网格较大,呈平行四边型)。

3、、兽的眼部形状有圆环型、水滴型等多种,有的用阴线深刻,有的用极浅的凹线隐约刻出。线宽而浅,两侧似有坡

4、图纹线条均用单条阴线和粗细不等的较粗的凹槽表现,与其他时期有别。若用放大镜看,其中较粗的凹槽制作是先用大小不等的宽边陀具沿阴线的凹槽的横向琢磨后,再用粗细不等的条棒带动解玉砂顺着阴线凹槽方向来拉动摩擦。因此其上的阴线凹槽仍能看到先后两种方法加工留下的痕迹。

5、打孔;红山玉器都有孔,一个或数个不等,有一部分是两面斜穿相通,有些是两面对面相通。孔内多留有来福线的穿孔痕,且打孔时对接不正,呈喇叭型或马蹄形。

6、玉器的边缘,由于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是用动物皮摩擦抛光,至今5-6千年之久,其表面仍光泽莹润和呈钝刃感(边缘不仅薄还有刃),用棉布一擦,包浆立现,包浆油润肥厚。

7、皮色;在红山文化做玉者眼中,原玉料的皮色是一种毛病,瑕疵在制玉前,把它几乎全部去掉。原有的玉料的皮色与入土受沁的沁色一定要区别开来,两者识别的根本之处是其上的包浆或熟旧感的有无。凡留有于玉料的原皮色者几乎可以断定为伪品。

8、鉴别中如能注意纹图底部及切口处与表面的新旧包浆情况的变化及其形体神韵和工艺细微处是否有红山文化的玉器特点。往往会得出正确结论。

9、抛光,手工兽皮抛光力度小,表面有短小的弧线划痕。长而直的抛光痕迹有可能就是机械痕迹。

10、通透的红沁是长期侵蚀的结果,作假是无法达到的。

11、一般都是埋葬在1.5米的深度,北方的冻土,大多沁色较轻,也有沁成鸡骨白,但沁上有明显的玻璃光。

二、商代玉器

7.jpg

鉴定要点


1、 凹型边齿;凹型凸齿装饰(以下凹的方式显示凸齿),这是商代玉器独有的装饰,页是识别玉器时代的标志。

2、兽角;有三种一是龙角,下部如粗柱,顶端有一圆锤,似未开的蘑菇。二是牛角,较短下端较宽,上端极锐,弯度大,两侧为弧形,角上饰成排的双连弧纹。三是,羊角,一端粗另一端锐。

3、片状玉兽之嘴,镂空呈多角形,或为一钻孔

4、片状玉兽之足,极有特色,外形为方形,其上有数条阴刻直线或折线

5、鸟兽之眼,臣字眼(眼角略呈弧状),平行四边形眼,圆形切线眼(圆形,四周减地,留下切割痕

6、玉器表面的装饰纹样多为直线纹或折线纹(到了西周多为弧线,也是判断商周的不同做工方法,因为西周使用的陀具用了改进的梯型陀,转弯自如。商代还是直陀转弯处生硬,需要对接。),也有弧线纹,线条有单阴刻线,勾撤法雕出的一面坡阴刻线,凸线及线条两侧凹雕面留出的凸线(挤压线条法)。

7、商代的雕刻可分为三种类型;单阴线、双沟阴线和阳线。单阴线的刻划方法分为两种;其一,用小型勾陀勾划处宽窄深浅均整的阴线,其线条或致密或疏松,而线形刚直有力。其二用坚硬的尖锐玉石片形刀具,以手工推琢刻划而成的阴线,细如毫发。双沟阴线比较普遍,是用小型勾陀旋刻而成的两条匀细平行的阴线组成,给人一种起阳的感觉。阳线较少,减地起阳。

8、管钻;管钻钻孔已经广泛使用,其特点是孔壁垂直、光滑,两面孔径大小差别极不显著。两面对钻的台痕已不见,证明管钻技巧娴熟。

9、戈的中部有一条阴起的脊线,脊线两侧微凹,尖部刃与边部刃之间有一凸起的小隔线。

10、商代动物雕的特征;表现单一动物造型(而西周多为几种动物组合)一是高度的写实性,各种动物造型准确,有整体的动物形态,无任何附设的结构,形体与造型合二为一。二是;概括和夸张相结合的手法,在很多动物形象中不追求形体的细部刻画,而强调其具有代表性的某部位的形象美,如玉龙的大头,玉凤的高冠长尾等。其三;强调动物的某一器官,表现其习性特征,如虎张口举尾表现其凶猛姿态,鱼躬身表现其跃出水面的瞬间美姿。其五;雕动物多饰勾云纹,其寓意动物视为可以升天,具有神的精灵,这是商代神玉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三、西周玉器的鉴定、

8.jpg

鉴定要点


1、 西周玉器以片型为主,圆雕着很少。

2、 纹饰主要以双阴线中的一条阴线(外侧)琢成一面坡,阴线又常表现为较长的弧线,线条的转弯处也是呈弧线。表面弧线多,方折线少。

3、 眼部为臣字眼或方环形眼。

4、 线条刚劲,形象生动,图案花纹结构严谨,善于夸大局部特征来概括全貌的艺术手法

5、 图案往往饰于长方形、条形、弧形的玉片上,玉片的边缘多随图案变化,没有边缘的刻意轮廓,也有不随图案变化的。

6、 人形多为脸较平、似为瓦面(猴脸)、宽鼻。玉鹿做片状,或仰首前视或回首顾盼或奔跑或站立,鹿角变化多端自然生动。

7、 最突出的是人兽复合型或其他复合型(两种以上动物复合在一件器物上)也是此时期最大的特点

8、转交处相接,采取隔开的对角相接,线条流畅,不同的角度视觉感觉不同。

四、春秋玉器鉴定要点

9.jpg

1、 阴线首龙纹最常见,谷纹、蟠螭纹,蟠虺纹为新创纹饰,还使用了极细的金属管钻,创造了一种新的工艺方法--掏雕工艺,玉璧的直径与孔径之间要有明显的倍数关系,肉倍好谓之壁,好倍肉谓之

瑗,肉好若一谓之环。

2、 勾连纹是由兽面纹演化而来,似乎是有许多小的侧面兽头组成,是以弧线为主的简化龙形纹

五、战国玉器的鉴定

10.jpg

鉴定要点;


1、装饰以片状为主,厚度均匀边缘犀利,龙首带钩、耳杯、镜架、玉剑佩、大型挂饰、都为首创。

2、除了保持原来的创卷云纹、谷纹、蟠螭纹、勾云纹,创新纹饰有阴线连锁乳钉卷云纹、蒲纹、列星纹、兽面纹、束丝纹及谷纹和蒲纹的组合。纹饰特点是满而密,器物表面雕满纹饰,不留空白。

3、制玉工艺有较大发展,穿孔和雕谷纹已经利用金属薄壁管钻、镶嵌工艺。边缘犀利规整,做工精细,抛光技术精湛,是战国玉器工艺的一大特色。抛光度达到璀然生辉,光彩照人的艺术效果

4、战国礼器中的壁、琮、玉璋等传统的礼器仍大量使用,但有的充当配饰的角色,体积较小,甚至成为组佩的组件。

5、谷纹壁;壁表面排列的谷纹有几种(1)较高的旋形谷纹,凸起的谷纹较坚硬,壁的内外边缘有一周凸起的边棱,似螺旋状上升,有扎手的感觉。(2)、谷纹为较低的隐起,有一周阴线的旋形纹,壁的内外边缘较平。(3)、谷粒为凸起的小乳钉,一般凸起的较高,乳丁上部浑圆。

6、蒲纹壁;有三种方向的等距离平行线,按照60度角交叉组成网格纹(如席子编织的六边形纹),平行线较粗的阴线呈槽状。

7、小勾云纹壁;表面布满隐起的凸丘,用阴线琢出勾云,体都呈折角或弧线形,云纹的阴线主干为直线折角90度,每一个云纹都是有直线的多次转折而成。

8、异型兽,嘴大(张开如我们现在见到的蛇在咬人的神态)、头上有角、长尾、身体丰满,臀部丰满

9、轮廓之外饰有鸟纹的壁,多见于壁的两侧,头小尾低,颈背部与壁相连。

10、玉圭;多为素面不加纹饰,顶部有凸起的尖角

11、三才环;截面呈三角形,顶角处被磨平

12、丝束环;表面饰丝线,线如长弧状,细密排列,每一丝截面呈尖锋状,用手摸时无圆滑感(不是用阴线)表面有凸起,如绳子的表面。

13、卷云纹璜,用阴线和浅浮雕相结合的手法,在璜上饰卷云纹,纹饰有单独组成,也有连锁形的,立体感极强。

14、玉觽;一种为片状。上部为鸟兽或兽首图案,其下有阴线鸟身纹、兽身纹,身侧往往带有测出的钩形鸟物或兽足。另一种是玛瑙的器身呈S较细,下端有较长的尖芒。

15、长形扁担带钩;钩身较长,截面呈扁方,微上凸,似扁担,钩头较细,琢做兽头型,耳鼻眼嘴刻画细致。背面有一长方形纽。

16、玉组佩;战国时期仍盛行玉组佩,以玉璜为主题。春秋晚期开始出现了龙形佩,并逐步取代了玉璜的位置,此时的佩戴方式也发生了改变,自春秋晚期起玉组佩不再套于颈部,而是系在腰间的革带上,长度较短组合方式相对自由、简单。

17、战国时期的龙形佩非常注重头部的表现,龙身无鳞,呈几何形体。最常见的有;一、龙首条形佩,一端为片状龙首不出鳍。略呈S形,饰有于绳纹、纹勾云或其他纹饰。二龙身折呈弓字形,片状,龙身转折处歧出小鳍。多饰谷纹,谷纹较高,阴线涡状纹。三是双龙佩;多为镂雕,中部似璜,两侧为龙首或带有龙的前身,有些两只整身龙相背而连成龙身相互交叉。

18、玉虎;战国玉虎作品形象写实,多为片状、卧姿、边缘用弧线背脊三弧相连,虎上唇似钺,与春秋时期的方折上卷的虎唇不同。水滴型眼,虎身饰云纹谷纹,虎尾粗且上卷。

11.jpg

19、玉龙;躬身玉龙或称S龙,龙身较宽曲成弓形,身体转角处带有数个小鳍,龙头较小,上唇长而上卷近于方型,下唇较短,唇端为直一线,下颌呈弧线状,身体边缘凸起有刃,身饰凸起的螺旋纹。龙

尾有三种一是雕成鸟头型,二是雕成鱼尾状,其上有条纹,尾部分岔。三是尾较长分叉向两侧回卷。躬身龙的身体转折处一般都很硬,近似直角也有的弯成椭圆弧状。

春秋于战国玉器的对比

1、 工艺

春秋玉器无论是造型线条还是辗磨,均显得较为浑圆。战国玉器侧棱角刚劲明确,线条清晰利落,同时镂空技法的使用较春秋更加普遍,且技艺格外精湛细致,就连镂空之外的内壁也琢磨得光洁明亮,一丝不苟。

2、 装饰

春秋玉器善用众多的抽象变形、肢解整体的龙纹充填器物画面,从而显得纹饰繁密,不透气。粗看似乎有一种似是而非的模糊感。战国玉器装饰图案较为稀疏,线条舒展而流畅,工艺精细入微。

3、 造型

春秋玉器构图显得神气不足,平静而呆板战国玉器却设计得当,通体皆灵,充满了强烈的动感和饽饽生机。

4、 种类

战国玉器种类比春秋玉器丰富,其中装饰品尤为流行,产量较多。另外丧葬用玉的种类也增加了不少

六、汉代玉器鉴定

鉴定要点;

1、汉人琢磨,妙哉双钩,辗法宛转流动,细入秋毫,更无疏密不匀交接断续,俨若游丝白描,毫无滞迹。

2、汉代玉器的纹饰较统一;第一、涡纹外形如环,顺着环的边缘向内勾卷小螺旋纹。第二柿蒂纹;如柿子下部之蒂,四瓣或五瓣。这种纹饰一般见于战国玉器。但汉代玉剑首上也常见。第三谷纹;为圆形突起的小谷粒,各别的为螺旋旋转状。第四勾云纹或为阴线刻小勾云,或减低凸起的勾云,勾云正反相连排列密实,后方的排列疏散勾云较大。第五山形纹;形如T字,两端稍下卷正反勾连。第六兽面纹;眼部比较靠下、眉粗、水平状、端部上折,眉与鼻相接,鼻粗且直,无嘴面颊有小勾云纹,眼较大眼球凸起。第七螭纹,头部结构简单嘴部较方,眼为朝上看,而不是超前看,耳为几形下叠耳或凹面小耳,或有角或无角。

12.jpg

          

3、汉代玉器上的几何纹以涡纹、谷纹和蒲纹最常见,涡纹和卷云纹有的可能是由蟠螭纹发展而来的,器物上的动物纹饰虽然继承了战国图案化的风格,但也采用写实的手法。

2、已经广泛使用铁质工具,钻孔工具是很细的杆钻和管钻。抛光延续了战国的抛光技术但光泽度稍逊,高浮雕和圆雕数量较多,装饰玉和礼器大多为片雕,日用器和动物形器多数为圆雕,绝大多数玉器有纹饰纹饰结构细密布满,风格典雅柔秀。装饰品多饰镂雕技法,器形玲珑精美,镶嵌工艺发达。

4、礼器中六种瑞玉,只有壁和圭继续作为礼仪使用,璜和虎都只作为佩饰之用,琮和璋汉代似乎已不再制作。

5、谷纹壁,战国玉器上的谷纹,谷粒似漩涡,抚摸时有扎手的感觉而且排列紧密。汉代的谷纹则不同,谷粒小而圆、为较高的凸起,且排列稀疏,受楚文化的影响。


【转自 西南典藏】(图文源自网站 版权属原作者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3NjQzMDYwOQ==&mid=2247485738&idx=2&sn=c3157864382db061e3e918dcc433d138&chksm=eb74e354dc036a42a812d7167cf5f95fede9f616f413364b5b1b09b2df2d6473d639a581d514&mpshare=1&scene=1&srcid=07229SFnBffnNR8Icfjk4B23&sharer_sharetime=1658426568484&sharer_shareid=560bf4e1c54e165a572acf7630a68ef3&version=4.0.0.6007&platform=win#rd


您感兴趣的资讯
上一条: 元、明、清各时期青花瓷发色特征
下一条:没有啦!

返回列表